欢迎进入中国地震学会官方网站!
搜索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729352
电子信箱:zgdzxh@sina.com
网址:http://www.ssoc.org.cn/

您的位置:通知公告» 详细信息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先进事迹-孙柏涛

  个人简介:孙柏涛,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现场房屋安全鉴定和加固等相关领域研究。

一、主要事迹 

(一)潜心科研三十余载,一丝不苟结硕果

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孙柏涛始终战斗在科研工作一线,在地震工程领域潜心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3部、团体标准3部;出版著作4部;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2 项(均排名第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率领团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中国大陆及区域地震灾害调查、模拟、预测与评估的方法和标准体系,研发了中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平台V1.0,建立了我国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方法和软件平台,树立了“柏涛教您看房子”的地震现场房屋安全鉴定行业标杆和品牌,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各个国家和区域的抗震能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丰富产品。

作为博士生导师,孙柏涛为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倾注大量心血。在研究和日常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利用个人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二十余年如一日。他精心培养学生和建设团队,培养研究生71人,带领的团队被评为“第三届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科技创新团队”。

(二)不畏艰险勇当先,投身地震现场与死神争分夺秒孙柏涛4.jpg孙柏涛4.jpg

  孙柏涛始终战斗在地震现场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地震现场救援经验,被救援队员和灾区群众信赖地誉为“炼有火眼金睛的定海神针”。主持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尼泊尔8.1级地震等十余次国内外重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科学考察工作,为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仅在汶川地震灾区就连续战斗99天,多次被央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评为优秀代表。

作为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评估专家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多次带队出国开展救援演练和灾害现场评估。2003年作为我国首次国际救援队出国救援的结构专家参加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地震救援任务。2006年受联合国委派赴印度尼西亚开展地震应急评估。参与地震现场救援工作二十余年来累计挽救了十余条生命。同时,多次赴伊朗、印度尼西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震害考察。2015年,受商务部委派,率队开展尼泊尔8.1级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和烈度评定,为我国对尼泊尔灾后援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2016年再赴尼泊尔、印度、缅甸对其使馆进行抗震鉴定和应急知识培训。

  (三)勇挑重担树楷模,服务于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孙柏涛担任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新一届执行理事(世界范围内仅选出11人)和中国国家代表(唯一),兼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委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务。2016年当选黑龙江省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作为黑龙江省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习近平总书记等6位常委出席的中国科协“九大”会议。

   担任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中的 “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工程”总体专家组专家和地震专项顾问,参与工作方案制定、标准编制和业务培训等,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为技术负责人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大震情景构建工作。担任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韧性城乡”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牵头成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发起“韧性城乡与防灾减灾论坛”。经过多年的积极推动,“韧性城市”建设首次写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

孙柏涛4.jpg

图1 孙柏涛研究员受邀在第15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作大会主题报告

    二、感人故事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了举世震惊的8.0级特大地震,孙柏涛临危受命,带领工力所10名专家当天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现场。辗转于13日凌晨到达汶川地震现场指挥部报到后,立即开始了危险和繁重的现场救援指导、建筑物安全鉴定、灾害评估等工作。

到达地震现场第一天,正值国家地震救援队在都江堰市中医院住院楼垮塌现场对一名压在废墟中的妇女施救。由于情况复杂,施救工作一度遇到困难而无法开展,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孙柏涛闻讯赶到,立即对现场进行勘察,并提出很好的施救意见,使救援得以顺利进行。

5月14日,国家救援队被指派到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风汽轮机厂抢救被压埋职工。在一底层坍塌的四层专家办公楼内压埋了十数名职工,由于担心两边向内倾斜的建筑会在余震袭击下坍塌,救援队的施救行动一直展开受限。受时任中国地震局局长指示,他紧急赶到现场,在仔细勘察办公楼破坏情况后,果断指出这幢楼结构虽然受损,但仍处于暂时稳定状态,救援人员可以进入现场迫近作业,不会有致命危险。据此,救援队立即实施救援行动,并在8个小时后成功救出1人。这次成功救援大大鼓舞了救援队员的勇气和信心,此后国家救援队又接连救出数人。在此后的几天里,他不停地奔忙在各个救援现场,日以继夜,连续作战。有时,凌晨3点回到住地核对材料,5点又赶赴地震现场;白天刚端起饭盒就有人来叫,他撂下饭碗,二话不说就去现场。他先后到国家救援队、俄罗斯救援队、成都消防支队等多处地震现场指导救援。

在地震现场,为政府部门和群众进行房屋地震安全性鉴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结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要面临震后危房随时倒塌的危险。但他义无反顾地带领专家鉴定组深入濒临倒塌的危房中,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为地方政府和群众鉴定房屋百余栋。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房屋鉴定人员,他经常为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和亲身示范。

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即将结束之时,他受指挥部指派,作为副指挥长负责组织实施工程结构震害科学考察工作。他深知此项工作对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性,不顾自身疲劳,编制了详细的技术及实施方案,亲自带领一个小组投入到繁忙的震害考察中。

  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上,孙柏涛凭借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不畏艰险,奋勇当先,用专家的智慧和战士的英勇铸就时代的楷模,被誉为地震现场“炼有火眼金睛的定海神针”!

孙柏涛5.jpg

图2 孙柏涛研究员2003年赴伊朗巴姆地震开展国际地震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