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地震学会官方网站!
搜索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729352
电子信箱:zgdzxh@sina.com
网址:http://www.ssoc.org.cn/

您的位置:通知公告» 详细信息

5.30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致敬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戴君武

个人简介:戴君武,男,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及领域:结构抗震、减震研究。

主要事迹

根植寒地黑土,身献防震减灾:戴君武,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抗震防灾韧性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无限热爱,1995 年秋天,由于硕士研究生论文抗震试验研究的需要,踏入了位于中国最东北哈尔滨市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大门,自此开始了他27 年如一日的防震减灾科研工作生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勤耕不辍,全身心投入到防震减灾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坚守和执着。

甘冒生命危险,服务应急救灾:戴君武同志参加了2003 年新疆伽师巴楚6.8 级、2003 年大姚6.1 级、2006 年松原5.1 级、2007 年宁洱6.4 级、2008 年汶川8.0 级、2010 年玉树7.1 级、2013年芦山7.1 级、2014 年景谷6.6 级、2017 年九寨沟7.0 级、2019 年长宁6.0 级以及2021 年青海玛多7.1 级地震等重大破坏性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灾害损失评估、工程震害科学考察工作,多次在震后第一时间,冒着余震滑坡滚石、房屋随时倒塌危险赶赴地震现场。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在5.12 当天下午地震发生后2 小时即启程赶赴重灾区,于5 月13 日凌晨6 点到达都江堰前线投入应急救灾工作;期间,他强忍突如其来的牙槽神经巨疼,在地震现场吃住无定的艰苦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连续奋战4 个月,穿梭灾区行程两万公里,圆满完成了从应急救援灾评到震后房屋安全性鉴定、工程震害科学考察等多项现场工作,因表现突出,被授予“2008 年度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称号;也同样因在青海玛多高原地震现场表现突出,被授予2021 年度应急管理部个人三等功、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先进个人。

                                              1.jpg

图1 戴君武(左四)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现场震害调查

 

潜心抗震研究,缔结防灾硕果:作为中国地震局科研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防震减灾百人计划人选,在过去20 多年时间里,戴君武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专著6 部,取得国家专利70 余项,主持和参与起草各类规范标准2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奖6 项;荣获2018 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2019 年度黑龙江省头雁团队骨干。兼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国际建筑非结构性态抗震学会执委、国际期刊《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兼建筑减隔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文核心期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编等重要学术职务。在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两大工程中,参与起草了“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专项实施方案、《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等级评定方法》标准、《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项目技术指南等重要文件,为两大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推动文物与设备以及建筑减隔震技术进步方面,系列成果成功应用于故宫博物院十三五重点项目“平安故宫”文物防震保护和多项建筑减隔震建设项目,并荣获2021 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二等奖。在工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分析评估理论研究方面,系列成果应用于国内多座超大间接空冷塔项目的设计建造。在抗震加固技术方面,成果应用于我国援建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震后恢复重建抗震加固修复项目以及各类建筑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改造项目。作为博士生导师,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培养毕业硕士50 余人、博士13 人、博士后1 人,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服务国家防震减灾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人故事

1.高原地震现场应急:青海5.22 玛多7.4 级地震发生时,戴君武刚刚接受左眼视网膜脱落治疗手术,然而在接到上级下达的前往玛多地震现场参加灾害损失核查工作通知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冒着可能因高原反应视网膜再次脱落的危险,立即赶赴海拔高达4000 多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60%的玛多地震灾区。作为第四核查组组长,带领组员共8 人,忍受着因高原反应引起的严重睡眠不足和手术左眼的隐隐作疼,到达震中附近的达日县并连夜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梳理灾情资料;连续三天,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和房屋倒塌、滑坡滚石的危险,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穿行于位于高海拔地区的达日县城以及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受灾牧民居住点,严重高反缺氧状态下爬楼梯、上陡坡,逐栋核查各类房屋设施破坏损失情况,全面完成了达日县重灾区的灾害损失核查与烈度复核工作。之后应现场应急指挥部紧急任务指示,他又带领核查组成员,在泥浆满身的炮弹坑路面上一路颠簸5 个小时近200 公里,冒雨前往久治县哇赛乡实地核查损失情况,发现了因黄河支流冲积谷地软土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引起哇赛乡政府所在地的烈度异常问题,将本未划入灾评区域的久治县哇赛乡纳入灾害损失核查范围,使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实际受灾情况得到客观反映。在玛多地震现场工作期间,他夜以继日连续高强度工作五天,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重灾区损失核查任务,得到了地震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2.jpg

图2 戴君武(右四)在2021年青海玛多7.0级地震现场震害调查

 

2.故宫博物院文物防震:2008 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失,这引起了故宫博物院对文物防震工作的高度重视。受故宫博物院委托,以防震需求最为迫切难度最大的原状陈列文物为起点目标,戴君武同志带领其研究团队自2008 年起即开始了长达12年之久的故宫文物减隔震防护技术专项研究。接到任务后,冒严寒、踏酷暑,戴君武几乎走遍了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原装陈列展厅和各类文物库房,系统梳理分析了不同类型展陈及库藏文物防震保护的需求和条件制约,经过大量反复试验和理论分析,克服了原状陈列文物及其陈列环境皆为文物等一系列制约现代减隔震防护技术应用难题,于2010 年即实现了对故宫雨花阁内原状陈列的高耸塔类国宝级文物的隔震防护应用,于2016 年完成了对故宫博物院文物地震风险及地震应急预案的系统评估及编制,于2020年实现了对故宫博物院50多个库房40多万件地震易损高等级文物的消能减震技术防护,为故宫博物院“十三五”“平安故宫”工程的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3.jpg

图3 戴君武(左一)2010年在故宫博物院雨花阁文物隔震防护装置安装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