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地震学会官方网站!
搜索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729352
电子信箱:zgdzxh@sina.com
网址:http://www.ssoc.org.cn/

您的位置:通知公告» 详细信息

5.30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致敬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李俊伦

个人简介:李俊伦,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副主任,研究方向及领域:诱发地震及微地震、地震全波形速度结构反演、人工智能在地震学中的应用、新型地震仪器研制等。

主要事迹

李俊伦老师自2017年底回国以来,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在教学方面,已承担近600学时的英文授课研究生课程,为中科大的国际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服务。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悉心指导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已有多人获得校优论文奖;一名本科生获得2021年科大郭沫若奖,一名研究生连续2次获得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协会奖学金。2018-2021间,李俊伦老师每年带队参加由中科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国内一流高校联合举办的BGP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并于2019年担任全体学员班主任。在认真指导学生做好科研的同事,李俊伦老师积极为学生寻找最佳的就业机会,先后推荐数名学生前往国内外一流企业实习、就业。

在学术服务方面,李俊伦老师担任国内外三种中、英文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担任Young Earth Scientists国际联盟中国区副主席、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在科研方面,李俊伦老师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其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回国后已在国内外优秀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当前主要开展系统研究的方向为:中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监测、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和活动断层高精度结构成像、深度学习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以及新型地球物理仪器研发。

                                              4.jpg

李俊伦老师在玛多地震发生后赴野马滩大桥进行科考

 

由于我国川南盆地的地质条件复杂,页岩气开采往往伴随着较多的地震活动,这已成为进一步加大页岩气生产开发力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自主的阻力。李俊伦老师谨记赵九章先生的“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行一步”的精神,在回国后多次带队奔赴四川长宁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开发区,对当地地震活动进行观测,希望厘清页岩气生产开发区地震活动频度增加、震级变强的原因,进而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协助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清洁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年间,李俊伦老师经过大量系统的研究,逐步认清了该地区地震发震的条件和基本规律,并积极和当地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以找到减轻潜在地震灾害的科学途径。

在研究四川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过程中,李俊伦老师发现现有市面上的仪器设备很难实现对当地地震活动的流动实时监测,生产和防震减灾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当地中小地震的活动性。为更好地解决行业部门碰到的实际问题, 2021年李俊伦老师牵头联合研发了4G实时传输节点式地震仪及与之配套的人工智能地震分析软件。该软硬件一体化地震实时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功后不久,即在2021年5月28日云南漾濞M6.4地震余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地提高了地震监测的工作效率,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地震趋势分析和灾情研判。目前,该地震实时监测系统正为世界上单机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云南白鹤滩水电站区域提供服务,实时密切监测水库区域的地震活动并将地震监测结果与行业相关部门共享,为安全运行提供保障。自2022年起,这一自主研发的地震实时监测系统将会在长宁页岩气开发区持续开展地震监测。

李俊伦老师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社会服务中,为解决城市发展和运行中的具体问题贡献自己的专业所长。2022年1月,李俊伦老师与几位科大同事和学生一起,连夜冒着严寒在合肥南站空调地下管线沿线地面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通过综合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和成像方法,在没有对管道进行任何破坏的前提下,沿数百米的地下管线成功定位了其中一处几公分的地下渗漏点,解决了困扰数年的管道渗漏问题。合肥南站在2022年春运前顺利修复了南站候车大厅的所有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保障了旅客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jpg 

李俊伦等老师连夜在合肥南站采集数据  


 6.jpg

上海铁路局给中科大发来感谢信

 

一方面,李俊伦老师认真履行教职,为培养未来地球物理学人才兢兢业业地工作;另一方面,他的科研积极围绕国家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体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感人故事

李俊伦老师切实服务于国家抗震减灾方面的迫切需求。地震发生后,因为地震需要人工进行处理,所以在震后往往有数分钟到数小时的延迟相关防震减灾部门才能够了解到地震灾情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特别是中小地震的人工处理往往延迟更大。2021年5月28日云南漾濞M6.4地震,当天李俊伦老师连夜研究余震监测方案,29日一早来到装配办公室,对刚备齐零件的15套实时传输节点式地震仪进行了紧急装配。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15套装配完毕的新型地震仪从合肥发往云南大理漾濞灾区;与此同时,团队工程师也立即奔赴灾区进行地震监测网络的架设。结合自行研发的人工智能地震实时分析软件,李俊伦老师很快搭建出了软硬件一体化流动地震实时智能监测反馈系统,将监测结果实时反馈给云南省地震局等相关行业部门,显著地提高了地震监测的工作效率,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地震趋势分析和灾情研判。这一相关成果已被《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在核心版面进行报道,未来将继续在我国的地震监测、救灾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俊伦老师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社会服务中,积极为解决城市发展和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做出贡献。近年来,合肥南站候车大厅空调所用的地源热泵出现了工作效率低、循环水大量流失等问题,候车大厅仅有1/4的空调能正常工作,因此夏天温度偏高、冬天温度偏低,严重影响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合肥南站为此收到大量相关投诉。此外,地下管道的持续漏水也造成了潜在的地面沉降和塌陷风险。合肥南站先后委托多家专业管道渗漏检测机构进行探测和排查但都无功而返。 2022年1月8日,接到合肥南站的求助要求后,李俊伦等几位科大老师带着10余名研究生,连夜在合肥南站空调地下管线沿线地面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当天深夜11点,南站所有列车均已到站、旅客均已离开后,李俊伦老师冒着零下的低温开始工作。利用多种自行研发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和先进的地下结构成像算法,在没有对管道进行任何破坏的前提下,沿数百米的地下管线成功定位了其中一处几公分的地下渗漏点,9日清晨6点南站开始新一天的运行前顺利完成全部探测工作。合肥南站根据精确探测的结果,挖开地面找到了管道上的破裂口,仅用时两天就解决了困扰数年的管道渗漏问题,赶在2022年春运前顺利修复了合肥南站候车大厅的所有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保障了旅客的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工作结束后,上海铁路局特地给科大老师发来了感谢信,赞扬科大团队不取分文、无私为社会提供重要服务的科学家精神。近期《安徽日报》、《合肥晚报》等诸多媒体报道已对此项工作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