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7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主办,珠海市泰德企业有限公司和防灾科技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海洋地质及其勘测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珠海市隆重召开。广东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佩卿、防灾科技学院原校长薄景山教授、珠海市泰德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晓光教授主持。来自20家单位的110余名学者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海洋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地震勘测仪器等多个方向开展交流研讨,大会邀请同济大学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汪发武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陈国兴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袁晓铭研究员、
2023年9月15-19日,首届中国地震人工智能论坛—2023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青海省会西宁市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青海省地震局与上海市地震局联合举办,来自20余家单位(包括省地震局、科研院所及企业)的7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周连庆研究员主持,青海省地震局杨立明局长、上海市地震局王志俊副局长、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李营副所长、中国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谭研究员分别致辞。会议邀请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研究员苏
为进一步加强地壳形变、重力及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震行业应用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减灾防灾能力,9月19日-20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和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恩施召开。
2023年8月21日-24日,2023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年会和地震应急论坛联合会议在新疆和田召开。本次会议由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指导,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办,和田地区行署和新疆地震学会协办。来自各省市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高校等21个单位的60余位委员和应急领域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立军研究员主持。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张黎明二级巡视员做了重要讲话,分析了当前地震应急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并对地震应急专委会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肖克来提·吐拉洪致欢迎词
2023年8月10日-13日,“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研究进展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市成功召开。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学研究人员的地震学算法与程序使用及设计能力,促进地震学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的组织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科技部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期刊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地震学算法与程序培训班”,于2023年7月24日-26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2023年9月21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山西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自红,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继龙出席会议并讲话。
9月19日上午,2023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式暨主场活动在湖北省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举行,湖北省地震学会联合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积极参加科普现场活动。
湖北省地震学会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
2017年8月29日,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省地震学会、省气象学会、省天文学会承办的第二届《碰撞与融合---从气象、地震、天文、海洋视角看气候变化》学术沙龙在哈尔滨成功举办。黑龙江省地震局、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齐齐哈尔气象局等各领域共1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此次学术沙龙中,各领域专家自由发言提出学科研究观点,热烈辩论积极求证,从不同学科视角聚焦地震灾害与气候变化,通过跨界科学智慧的碰撞,探索地学学科联系与融合途径。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面落实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精神,7月13日,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刘文义研究员作了题为《实施“轻足迹”战略,深化地震科技改革》的专题报告。局机关、事业单位6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监测预报处处长薛振岳主持。刘文义研究员结合地震系统科技体制改革、业务体制改革等工作实际,提出实施“轻足迹”管理战略,对科技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告介绍了“轻足迹”管理的概念、核心、特征及模式等内容。就全光纤多参量地震观测设备、宽频带应变仪与应变地震学、旋转地震仪与旋转地震学、会思考的仪器的四类研发的新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性能、应
5月24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刘耀炜研究员到山西省地震局作了题为“地下流体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局长郭星全、副局长郭跃宏、局机关有关部门及局属事业有关单位54人参加了报告会。各市地震局、各专业地震台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省地震学会秘书长薛振岳主持。刘耀炜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的现状及流体学科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的作用。系统总结了地震流体动力学国内发展趋势和地下流体观测和分析方法。利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和断裂带高精度氢观测的新技术应用。报告展望了地震监测预报技术20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今后要加强观测技术创新、提高预测预报科
机构名称 | 主任委员 |
地震学专业委员会 | 宋晓东 |
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 何宏林 |
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 刘杰 |
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 | 李山有 |
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 宋彦云 |
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 | 段永红 |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 | 周云耀 |
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 | 周永胜 |
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 | 王健 |
地震科技信息专业委员会 | 周静 |
地震灾害风险及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 温增平 |
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 | 高小其 |
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 | 蔡晓光 |
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 王兰炜 |
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 | 房立华 |
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 高孟潭 |
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 | 张景发 |
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 刘爱文 |
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 | 刘静 |
地方工作委员会 | 吴健 |
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 | 聂高众 |
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 陈国兴 |
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 | 谢富仁 |
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 谭平 |
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 杜修力 |
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 | 吕西林 |
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 | 王桂萱 |
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 单新建 |
地球科学竞赛工作委员会 | 张进江 |
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 | 许冲 |
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 | 张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