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地震人工智能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在林芝市召开,来自地震监测预测、地震人工智能、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等国内外科
8月6日-10日,第六届“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隆重召开。研讨会主题为“创新驱动·交叉融合”,旨在深入研讨现有大地测量学理论方法、数据处理技术、数值模拟及其在地壳形变、地质灾害、地球动力学、地震动力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
8月9日至12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和防灾科技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黄土沉积环境与重大工程建设研讨会”在陕西省延安市隆重召开。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联合党委副书记、校长任云生、陕西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晨、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学研究人员的地震学算法与程序使用及设计能力,促进地震学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和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房立华研究员的共同组织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
2024年7月26日至29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地震科学前沿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地震研究中心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承办,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和Earthquake Science编辑部协办。来
2024年7月12-15日,由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等组织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人工智能地震学”研讨会在青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地震局、中
2023年9月21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山西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自红,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继龙出席会议并讲话。
9月19日上午,2023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式暨主场活动在湖北省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举行,湖北省地震学会联合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积极参加科普现场活动。
湖北省地震学会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
2017年8月29日,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省地震学会、省气象学会、省天文学会承办的第二届《碰撞与融合---从气象、地震、天文、海洋视角看气候变化》学术沙龙在哈尔滨成功举办。黑龙江省地震局、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齐齐哈尔气象局等各领域共1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此次学术沙龙中,各领域专家自由发言提出学科研究观点,热烈辩论积极求证,从不同学科视角聚焦地震灾害与气候变化,通过跨界科学智慧的碰撞,探索地学学科联系与融合途径。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面落实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精神,7月13日,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刘文义研究员作了题为《实施“轻足迹”战略,深化地震科技改革》的专题报告。局机关、事业单位6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监测预报处处长薛振岳主持。刘文义研究员结合地震系统科技体制改革、业务体制改革等工作实际,提出实施“轻足迹”管理战略,对科技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告介绍了“轻足迹”管理的概念、核心、特征及模式等内容。就全光纤多参量地震观测设备、宽频带应变仪与应变地震学、旋转地震仪与旋转地震学、会思考的仪器的四类研发的新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性能、应
5月24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刘耀炜研究员到山西省地震局作了题为“地下流体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局长郭星全、副局长郭跃宏、局机关有关部门及局属事业有关单位54人参加了报告会。各市地震局、各专业地震台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省地震学会秘书长薛振岳主持。刘耀炜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的现状及流体学科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的作用。系统总结了地震流体动力学国内发展趋势和地下流体观测和分析方法。利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和断裂带高精度氢观测的新技术应用。报告展望了地震监测预报技术20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今后要加强观测技术创新、提高预测预报科
机构名称 | 主任委员 |
地震学专业委员会 | 宋晓东 |
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 何宏林 |
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 刘杰 |
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 | 李山有 |
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 宋彦云 |
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 | 段永红 |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 | 周云耀 |
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 | 周永胜 |
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 | 王健 |
地震科技信息专业委员会 | 周静 |
地震灾害风险及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 温增平 |
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 | 高小其 |
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 | 蔡晓光 |
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 王兰炜 |
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 | 房立华 |
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 高孟潭 |
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 | 张景发 |
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 刘爱文 |
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 | 刘静 |
地方工作委员会 | 吴健 |
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 | 聂高众 |
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 陈国兴 |
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 | 谢富仁 |
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 谭平 |
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 杜修力 |
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 | 吕西林 |
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 | 王桂萱 |
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 单新建 |
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 | 许冲 |
地球科学竞赛工作委员会 | 张进江 |
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 | 张晓东 |
地震数值预测专业委员会 | 张 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