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地震学会官方网站!
搜索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729352
电子信箱:zgdzxh@sina.com
网址:http://www.ssoc.org.cn/

您的位置:学会动态 » 分支机构动态» 详细信息

海城地震50周年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7月12日至13日,海城地震50周年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永林,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丁志峰,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书记、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专业员会主任宋彦云主持大会开幕式。

来自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学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密仪器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系统内外50多家单位近200名学者与会,围绕海城地震预报过程、地震监测、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应用、近期震例总结、历史大震的科学传播与传承等开展热烈讨论。何满潮院士、倪四道院士应邀做会议主旨报告,40多位专家围绕着13个专题做学术交流,30多位年轻专家做海报交流,22家仪器厂商展出120余款设备。

5.png

6.png

历届年会都非常重视历史大震的科学传播与历史传承。本届年会以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破坏特征与发震断层结构解剖及野外识别方法为主题,特别邀请了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历史地震专家高孟潭研究员和防灾科技学院沈军教授分别就三河-平谷大地震的破坏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测预警的意义和夏垫断层的精细结构及其地震复发周期与强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做了专业的科普演讲,并于7.14日前往现场就断层破裂遗址和断层野外调研方法进行科普的讲解与实训。解剖历史大地震,不仅仅是一次科普活动,更是一次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大震之问的实际举措之一。近30名年轻的与会专家参与了此次科学普及与传承的活动。

7.png

本届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测量中心和辽宁省地震局共同发起,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