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729352
电子信箱:zgdzxh@sina.com
网址:http://www.ssoc.org.cn/
为纪念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短临预报成功50周年,中国地震局将组织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计划于7月中旬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联合举办“海城地震50周年纪念暨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会议拟邀请但不限于全国从事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研究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并举办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会展,竭诚欢迎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参加并投稿。
一.会议主题
海城地震、预报案例,观测技术、监测台网,非天然地震、孕震环境、地震过程、介质变化,临震特征、信号捕捉、异常提取与临震预测/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瓶颈问题。
二.会议主要议题
(1) 纪念海城地震成功预报50周年特别专题:大陆地震预报50年科学进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2) 近期显著地震案例总结
(3) 强震观测新技术、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与新方法探索
(4) 地震孕育准备过程各阶段多途径前兆观测技术与观测异常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报的贡献
(5) 地震物理预报与数值预测方法及实现途径研究
(6) 人工智能在地震观测技术、台网运营与提升地震预测效率的贡献
(7) 非天然地震、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的检测、甄别、判定与相互关系
(8)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地震诱发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相关链生灾害的监测与风险评估及其综合减灾
(9) 海洋观测技术与微震观测技术及其地震预报理论、方法和应
(10) 环太平洋俯冲带、新特提斯洋构造带及中东亚壳幔动力过程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
(11)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环境
(12) 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
(13)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和断裂带的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
(14) 地震观测、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的传承、科学普及与传播
三.会议组织机构
1.会议指导单位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会议主办单位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
3.会议共同发起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辽宁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第一测量中心
4.会议承办单位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5.会议协办单位
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自然资源部海洋第二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数值预测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防灾减灾人工智能分会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期刊)
Earthquake Science (期刊)
中国地震(期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
地震学报(期刊)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期刊)
华南地震 (期刊)
四.会议论文与仪器设备展台征集
1、会议论文征集
请拟参加会议的代表于2025年6月15日前,将会议征文电子版发送给下列所有联系人,投稿请注明邮件主题“预报论坛2025会议征文”。征文要求见附件1,征文格式模板见附件2。
会议具体日程安排详见二号通知。
联系人信息
黄辅琼:电子邮件 hfqiong163@163.com; 294731246@qq.com
联系电话 13811366768
高尚华:电子邮件 dzgc@ief.ac.cn
联系电话 15010979386
张 兵:联系电话 18515230072
2、仪器设备展台征集
会议期间设标准展台3m*2m和特殊展台(价格根据占地面积情况面议),请拟参展的单位将展出需求于6月15日前向会务组报备,以便给您提供适用的空间。
联系人信息
黄辅琼:电子邮件 hfqiong163@163.com; 294731246@qq.com
联系电话 13811366768
高尚华:电子邮件 dzgc@ief.ac.cn
联系电话 5010979386
张 兵:联系电话 18515230072